靳毅:数字货币的前世今生
来源:数据观 时间:2019-12-03 16:35:41 作者:
12月2日,由中关村大数据产业联盟主办,中国信息协会、数据观、大数据文摘等协办的线上网络分享会——“区块链100分”在当晚准时举办。本期分享会的主题为《数字货币的前世今生》。
活动中,国海证券首席宏观债券分析师,北京大学理学硕士、经济学双学士,固定收益领域大型NGO“固收汇"创始人靳毅围绕“私人数字货币的发展历史以及现阶段的发展情况”两方面内容为大家做了分享。
以下是靳毅分享的全文内容(略有删减):
私人数字货币,是相对于数字法币而言的。提起私人数字货币,一个绕不开的关键词,就是比特币。今天的分享以比特币的诞生为一个分界点,分成“前世”和“今生”两大部分。
一、数字货币的前世
在比特币问世之前,细数数字货币的名单,无论是数字黄金货币、密码货币还是以信用卡为基础的技术,可以达到上百个。可通过4个极具代表性且推动创造进程的数字货币来回顾这段历史。
第一、1982年:eCash——人类历史上第一种数字货币
eCash的运转模式可以简单地理解为:付款方在付款时,向收款方发送一张包含金额和银行签名的电子卡片,收款方可以凭借该卡片到银行领取相应数额的美元。为了保证该电子卡片的不可复制性,每张卡片上都有唯一的序列号,这导致用户的隐私问题仍然没有解决。
而1982年,大卫·乔姆提出“盲签名”技术解决了这一难题:付款方将序列号使用盲函数转化后发给银行,银行在不知原始序列号的情况下签字,该过程称为“盲签”。
1989年,乔姆将数字现金的想法商业化,创立了公司DigiCash,但公司在1998年宣布破产,具有革命性的eCash就此终结。
eCash的失败的原因:
公司管理不善。许多员工对公司创始人乔姆的评价都是“过于理想化、顽固和偏执”。
匿名交易难以获得银行和监管的支持。eCash的匿名交易虽然很好地保护了用户的隐私,但银行无法追踪资金的流动,触动了银行的利益,也造成了监管的困难,因此,银行对eCash系统的使用并不积极,这直接导致了eCash无法触及用户。
第二、1996年:e-gold——第一次进入公众视野的数字货币
除了对便捷性和隐私保护的需求,金本位崩溃后,有些国家政府滥用货币发行权引发了恶性通胀,金本位支持者的声音再次叩响,道格拉斯·杰克逊就是其中一位坚定的金本位拥护者。
1996年,道格拉斯·杰克逊创立了公司e-gold,e-gold通过1:1锚定黄金的价格并进行100%黄金储备,将金本位时代的交易模式电子化。用户可以将e-gold与法币兑换,也可以在不同客户间进行e-gold的直接划转,具备支付功能。
可惜好景不长,2009年e-gold系统的匿名性为东欧黑客洗钱提供了犯罪基础,再加上后来平台持续遭遇黑客攻击,最终因政府施加的压力导致破产。而其他数字黄金货币也步了e-gold的后尘。
e-gold失败的原因,从表面上看,是其匿名交易系统成为了犯罪的“温床”。但根本原因与eCash如出一辙,即它始终需要一个中心化机构来运作,中心机构一旦出了问题,相应的数字货币也即不复存在。
第三、1998年:B-money——应用分布式记账技术
eCash和e-gold的失败都归结于中心化的运作机构,且人们对现代法币体系的质疑也来自于对央行等信用中心的不信任,去中心化的思想由此产生。
1998年,戴伟提出了一个去中心化数字货币的构想——B-money,首次提出将分布式储存技术应用到数字货币中,明确了分布式记账的概念,即一个由多个具有记账功能的节点维护共同一个特定账本的分布式存储系统。
分布式记账技术既然是一种分布式存储系统,它必然也面临着一致性问题。然而,B-money并没有找到合适的共识机制。
B-money虽然没有获得实际应用,但其设计理念及背后的分布式记账技术意义深远,之后众多数字货币都采用分布式记账作为底层技术,包括比特币。在《比特币白皮书》中,全文的第一处引注就来自于B-money的白皮书。
第四、2005年:Bitgold——引入共识机制
2005年,尼克·萨博提出Bitgold设想,引入PoW共识机制,以新币奖励作为挖出区块的奖励机制,成功的解决了“账本一致性”和“货币生成”难题。此时,Bitgold已经非常接近比特币,然而可惜的是尼克·萨博擅长理论研究而并不擅长编程,他虽然试图寻找可以实现自己构想的开发者,但并没有得到响应,因此Bitgold的设想也没有成功落地。
至此,私人数字货币的前世也就就此告一段落。而私人数字货币的新篇章,也就此大幕开启。
二、私人数字货币的今生
2009年1月,中本聪发布了比特币的白皮书《一种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以及开源的第一版比特币客户端,宣告了比特币的诞生,同时也意味着区块链技术的出现。1月3日,中本聪挖出了比特币区块链第一个区块,即创世区块,第一个比特币就此问世。
但随着比特币关注度的不断提高,其缺陷也逐渐暴露:
交易速度慢。比特币每秒的处理速度只有7笔/秒(VISA每秒2万笔,2018年“双十一”并发量的峰值为9万多笔/秒)。
交易成本高。比特币区块的大小只有1M,矿工最多打包1M的交易记录,如果转账人数过多,不仅会造成网络拥堵,而且矿工的打包顺序往往根据手续费多少决定,从而抬高了手续费(比特币的交易费用最高曾达55美元以上)。
通缩倾向。为了防止通货膨胀悲剧的上演,中本聪限制了2100万的比特币发行量。然而,这也带了新的问题——通缩。
安全性问题。如果自己的移动设备丢失、计算机损坏,比特币也随之丢失且不可恢复,在线钱包也会遭到黑客的攻击或交易平台卷款跑路。
隐私泄露问题。用户虽然匿名,但节点的信息是完全公开的,通过IP地址、MAC地址等仍能挖掘出用户的真实身份。
随着比特币系统交易速度慢、成本高的缺陷逐渐暴露,基于比特币的技术架构进行改造、升级,各种比特币的替代品被开发出来,我们称之为山寨币(altcoin)。
2011年10月,美籍华人李启威创建了莱特币,在比特币的基础上,莱特币做了三处改进。
赋予莱特币流通价值和落地场景,是莱特币区别于其他山寨币,支撑其市值的重要原因。
2018年2月,莱特币推出其专属支付系统LitePay,将莱特币从网络上的加密货币带入真实世界,通过LitePay,可以允许企业在世界任何地方接受莱特币支付。即便LitePay在一个月后就停止运营,但目前仍有4500余家商户接入莱特币支付。
2019年1月,鲍勃摩尔汽车集团的俄克拉荷马城经销处开始支持客户用莱特币支付购买汽车。2月,莱特币又宣布和移动加密支付应用Spend确定合作关系,增加莱特币支付的应用场景。
其实,私人币最早是无政府主义者的一种发明,后来不断演进,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孕育着各类技术。
那么,当区块链从1.0到3.0,私人数字货币有哪些变化?
虽然各种“山寨币”在比特币的基础上修修补补,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比特币及其区块链“功能单一”的缺陷。区块链2.0、区块链3.0的概念也随之产生,其核心理念是不仅仅把区块链作为一个去中心化的数字货币支付平台,而是通过增加链上的拓展性功能建立各种去中心化的商业模式。
仅有区块链还不够,需要一种可在内流通的价值载体,同时也作为对参与者的激励,这种充当价值载体的新型数字货币我们称为“通证或代币(token)”。
以太币就属于区块链2.0时代的产物。2014年7月,维塔利克·布特林(VitalikButerin)创立了以太坊,从设计上就是为了解决比特币扩展性不足问题。以太坊的发展目标是要建立一个开源、开放的智能合约平台供开发者使用,所有的开发者都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在以太坊上建立自己的应用和发行代币,自行开发不限场景的非中心化应用(DApp)。
比特币功能单一,主打记账功能;以太坊在比特币的基础上做到了可编程、运行小程序,加入了“智能合约”功能,但局限性也非常明显。首先,以太坊网络的吞吐量为每秒15-20次,所以,以太坊网络经常拥堵,转账常常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被网络确认;其次,以太坊可拓展性不足,不能支撑大量或更高级的程序运行。
2017年6月,EOS发布了第一版白皮书,相对于以太坊,EOS主打高性能。首先,EOS网络吞吐量可以达到每秒4000次,转账速度远大于以太坊,基本可以实现“秒到账”;其次,EOS拓展性更胜一筹,可以在EOS系统中开发更多功能的小程序。
然而,随着区块链进入2.0、3.0时代,新的问题迎面而来。
基于区块链的数字货币种类迅速增长,不同币种间直接交易难度大幅上升。截至到2019年8月7日,仅CoinMarketCap上记录的币种就有2432种,相互之间的兑换比率数量高达2432×2431种。
数字货币应用场景的拓展和使用人群的扩大,使得币值波动性巨大的传统数字货币难以满足公众作为交易媒介的需求。BTC和ETH网络中的总活跃地址数位增长迅速,已经从小众玩物发展为现象级技术。
数字货币市场影响力的提升引起了监管机构的重点关注,数字货币主流交易所逐渐暂停或关闭法币通道。2017年9月4日,央行、工信部等7部委联合发布《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将ICO定性为非法融资行为。
2019年6月18日,世界最大的社交网络公司Facebook联合各行业领先机构发布了《Libra白皮书》。Libra以区块链技术为基础,以一篮子银行存款(包括美元、英镑、欧元、日元等法币)和短期政府债券为储备资产,为Libra稳定币增信,最大限度地降低币值波动风险,其使命是“建立一套简单的、无国界的货币和为数十亿人服务的金融基础设施”。这套基础设施由技术体系、价值体系、治理体系共同搭建而成。
Libra的推出,在私人数字货币体系中也有着里程碑的意义。
价值体系:Libra以一揽子银行存款和短期债券作为资产储备,进一步保证币值稳定。Libra选择一揽子银行存款和短期债券作为资产储备,一方面能够避免像USDT一样受单一货币价格变动的影响,出现币值剧烈波动的问题,Libra锚定多种资产且会定期调整资产构成,以达到最大程度的币值稳定;另一方面,避免受限于单一货币当局和政府的压力,限制Libra的未来发展。
治理体系:Libra由Facebook发起,为实现去中心化,由Libra协会进行发行管理。目前,Libra协会包含28个成员(根据白皮书,正式发行时成员将达到100个左右),覆盖支付、区块链、电信等多个行业。每个协会成员代表区块链网络中的一个节点,共识机制采用BFT机制,即只要有2/3以上的节点正常即保证网络正常运行。
Libra凭借技术优势和币值稳定可以降低跨境支付成本、助力全球普惠金融。但Libra本身也蕴含风险,目前面临各国监管挑战,发行或受阻。
Libra一经提出,就受到广泛关注,被认为很可能冲击现有的货币体系:
Libra被视为未来超主权货币的潜在竞争者,甚至可能会替代部分中小国家的主权货币。
Libra为用户提供了更加便捷的外汇兑换渠道,外汇管理制度难度增大。
冲击各国的货币政策。
数字货币自诞生以来,就一直被犯罪组织、黑市所利用,Libra也不例外,可能会大幅增加反洗钱和反恐的难度。
基于以上原因,各国监管普遍对Libra持中性或消极态度,在此情况下,Libra的流动及其业务开展或将受到阻碍。
那么,私人数字货币的今生也就此告一段落。
下一阶段,全球货币市场将会是数字法币的呼之欲出、群雄逐鹿。这是一个历史大势,无法阻挡,它的到来只是时间问题。而它的出现,将对全球的金融格局、金融业务模式、金融机构行为等都产生深刻的影响。
责任编辑:张薇